1924年广州商团事件,也被称为广州商团叛乱,是一场因广州商团和商界反对孙中山组织的广州军政府而引发的流血冲突事件。
壹
广州商团是清末民初时期,由广州地区商人建立的一个武装团体。
1912年,由于广东交通梗塞、盗匪出没繁多,广州地区的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结资建立了商团,协助警察站岗警卫,因此,在前期它是一个商人自卫团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1919年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陈廉伯和佛山大地主陈恭受成为商团头目后,广州商团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美帝国主义开始利用商团,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千人的反革命武装。
1924年,国共合作联合战线建立后,陈廉伯在香港英国殖民当局的唆使下,大肆攻击孙中山的革命政策,煽动商民对抗革命政府。
5月底,陈廉伯等在广州擅自召集广东全省商乡团联防会议,拼凑成立“广东省商团军联防总部”,陈廉伯任总长,邓介石、陈恭受任副总长,企图以商团武力推倒孙中山革命政府,另组“商人政府”。
1924年8月,商团举行广东全省罢市,10月10日又开枪打死打伤数十名庆祝辛亥革命的游行群众,并准备配合陈炯明夺取广州革命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革命政府下令解散广州商团,镇压了商团叛乱。该组织遂告瓦解。
贰
1919年,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陈廉伯接任商团团长后,商团实力不断扩充,政治倾向日趋反动,逐步演变为买办阶级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工具。
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时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发布告示说:“粤省商团,比年以来,极形发达;枪支之多,不但为他省所无,即各国亦所罕有。”
近代广东民间武器的数量和种类之多,同样可说“他省所无”。
1924年国共合作联合战线建立后,陈廉伯在香港英国殖民当局唆使下攻击孙中山的革命政策,煽动商民对抗革命政府。
5月底,陈廉伯在广州擅自召集广东全省商乡团联防会议,拼凑成立“广东省商团军联防总部”,企图以商团武力推倒孙中山革命政府,另组“商人政府”。
8月11日,广州革命政府扣留了商团私运的大批军火,并揭露商团头目的阴谋。
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借口,大造反孙反共舆论。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工农革命群众支持下,采取断然措施下令镇压叛乱。
10月15日革命政府军队攻占西关商团总部,商团军溃散,革命政府消灭商团军残余,并依孙中山的命令通缉陈廉伯等首恶分子10多人,至此,广州商团叛乱被荡平。
这场事件对孙中山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他在平定商团叛乱中“旗帜鲜明地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国',义正词严地揭露和遣责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托命于外人”。
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巩固和发展了革命策源地,对后续的国民革命有着重要影响。
叁
广州商团事件的研究涉及多个角度和层面。一部分学者认为事件的发生是英帝国主义勾结和利用广东买办阶级控制的商团造成的。他们还从领导人之间的政策分歧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革命营垒内部的左派与右派及军阀的斗争使得事件变得曲折复杂。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邱捷,在其著作中提到,以往对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的研究多偏重于孙中山解决事变策略的变化以及国民党内部对处理事变的分歧等问题,主要是从革命政府方面去考察的;对于事变的主角商团方面则注意得不够。
他认为,商团事件考验了革命,考验了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最终孙中山在关键时刻对商团叛乱进行了镇压,从而巩固和发展了革命策源地。
还有学者分析了事件对孙中山的思想上的冲击,认为孙中山在平定商团叛乱中“旗帜鲜明地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国',义正词严地揭露和遣责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托命于外人”。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促成商团事变,特别是最后演变成武装冲突,其中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双方矛盾积郁已久,扣械不过是促使其爆发而已。孙中山要坚持其全国革命的目标,要进行军事斗争维持庞大的军队,既不可能改变其根本政策,也不可能减少税收。
政府虽然以各种方式向商人否认“共产”的传闻,在税收政策上一再暂时让步,但不可能令商人完全放心和满意。
广州商人不会轻易放弃民元以来取得的独立地位,必然极力抗争。
因此,即使没有扣械事件,政府会找出其他理由解决商团问题,而商团和广州商界也会因别的借口同广东政府发生严重对抗。
自1956年来,学者陆续发表文章,从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商人群体,广东政府、国民党、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广州工人、英国政府、港英当局与商团事件的关系,以及史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界对商团事件的认识从对革命语境下的武装叛乱的简单化定性,发展到对国家权力真空与市民政治理念成长的关系,中国革命方式的转变,乃至苏俄运作中国革命等国际因素的深层次思考。
声明:
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抄袭,侵权必究。